基層要聞
蒲白礦業:田間地頭“點草成金”
“太及時了,解了燃眉之急。”淩晨3點,看著一車車生物質燃料安全到廠,蒲白熱電公司燃運車間主任王福政心裏的大石頭終于放下了。
“幸好有咱幫扶村合作社的全力支持,才保障了發電燃料充足。”由于今年雨水較多,生物質燃料(果木稭稈)陡然走俏,已改造爲生物質發電的熱電公司直接面臨貨源緊張、收價高的問題。該公司燃料收購負責人介紹道,近半個月,三李村合作社以低于市場行情的合作價,累計提供了5000多噸的優質燃料,確保了礦區如期供暖。
生物質燃料加工項目是蒲白礦業公司振興臨渭區閻村鎮三李村發展的支柱産業,項目運行一年來,不但村民兜裏揣進了分紅錢,還有效提升了村民環保意識,帶動了周邊勞動力就業,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豐收”。
農廢搖身變“口糧”
“不燒,種不了地;拉走,還得花錢。”2019年秋收剛忙完,三李村村民李悶娃看著地裏的玉米稭稈發愁起來。
農村田間地頭廢舊的果枝稭稈處理,一直是一個讓村民頭疼的問題。特別是隨著環保政策趨緊,嚴禁隨意燃燒處理農業廢棄物,數量龐大的果枝稭稈成了家家戶戶農民甩不掉的包袱。
咋樣能變廢爲寶,讓村民既甩掉包袱又有賺頭,時任駐村扶貧幹部李波峰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10月,熱電公司副廠長馬智勇到訪三李村,尋求生物質原料。座談中,馬智勇提到一個重要信息,“要把農廢當商品看,找對路子就是錢,大荔那邊的熱力公司燒得就是咱這果枝稭稈。”
“興奮、激動。”李波峰回憶說,鎮村領導、駐村扶貧隊都對發展生物質燃料加工項目興趣濃厚,當即拍板走出去調研學習。
第一站,大荔熱力公司。調研隊全面了解了生物質燃料的供貨模式、熱值要求和市場前景。隨後還相繼去了韓城芝川、延安洛川等地,摸清了項目産供運銷各環節。
變農業廢棄物爲工業“口糧”,發展生物質燃料加工産業。時任閻村鎮黨委書記張水龍表示,“有蒲白的大力支持,我們鎮村兩級班子信心滿滿,下一步重點就要敲定項目運營模式,保證健康可持續發展。”
機器“攆著”貨源跑
经调研,目前生物质燃料加工产业主流的运营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建厂等农户上门送料,另一种则是在田間地頭设置固定收购点,哪里料多料好去哪里,让機器攆著货源“跑”。
選哪個?只有深入調研才有發言權。渭南地區戶均耕地面積小,布局分散,稭稈體積松散,能量密度低,且農村剩余人口以老弱婦孺爲主,運送到廠意願不高能力不足,如采用第一種模式,單單運輸費就占了成本大頭,項目難以實現盈利。李波峰舉例補充,“以20萬噸稭稈燃料爲例,大概需要近10萬農戶上門送料,不太現實。”
而采用“田間地頭”式的生産模式,不僅貨源廣、機動方便,還能省下大筆裝載運輸費,更受農戶歡迎。最終,項目選擇了更合實情的第二種模式。
買設備拉隊伍不難,搞好運營才是關鍵。單單依靠村合作社的力量,項目抵禦市場風險能力明顯偏弱。在大荔熱力公司學習時,調研隊獲得一個寶貴信息,該公司主力供貨商徐之健木材公司多年在渭南區域發展,發展力、美譽度有口皆碑,且有和多家企業聯營的成功案例,十分契合三李村生物質燃料加工産業需求。
産業帶動多方共贏
按照“能人+項目+合作社”的模式,2020年,村合作社與徐之健木材公司開啓聯營合作,蒲白礦業公司和村合作社各出資50萬元、25.6萬元購買設備,村合作社收取設備租賃費,民企負責運營維護,同時簽訂保障當地原料收購,給蒲白熱電公司保價保量供貨,以及爲部分三李村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等協議,讓村民既有錢賺又有活幹,也讓蒲白從中得到實惠獲得認可,實現了多方共贏。
2020年,項目生产“足迹”遍布西安、渭南、延安等地,爲村合作社帶來7.56万元收入。項目好加上能人干,帮扶产业实现了从企业“輸血”到自主“造血”華麗轉變。
“耀華養豬掙錢了,前幾天賣了12頭小豬仔,收入1萬多。”作爲首批享受三李村合作社産業分紅的村民李耀華,並沒“坐吃山空”,利用2000元分紅錢買了1800斤玉米飼料,一門心思養豬育仔。談起合作社分紅給村民帶來的變化,駐村扶貧幹部賀鵬遠打趣道:“耀華叔的致富故事治好了不少人的‘紅眼病’,很多以前‘扶不起扶不動’的都找我們出謀劃策要幹事。”
聯營合作也讓蒲白嘗到了“甜頭”。11月4日,熱電公司正式點火啓爐,蒲白老區如期實現供暖,三李村馳援的5000噸燃料功不可沒。“三李村過來的料含硫、氮、灰分極低,燒後的灰燼是優質有機鉀肥,很多廠家爭著要,這既實現燃料循環利用,還爲公司節約了大筆廢渣處理費。”馬智勇說。
目前,項目二期正紧锣密鼓推进中,合作模式不变,预计每年可为村合作社增收6萬元,保證熱電公司5萬噸的燃料需求。(秦海)